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有关负责人要在北京选一个地方,建立一座革命公墓,这座公墓既要作为牺牲战友的栖身地,又要作为教育后代的场所。当是负责选址的就是北京市的副市长吴晗。
他看了北京四郊许多地方,但作为公墓都不太合适,最后他们来到西郊的三王坟处,发现山下有一片树林,枝叶虽已枯黄,可还有不少松柏显出一派苍绿,其间影影绰绰地还露出一些高大屋顶挑檐,显得挺有生机,这就是八宝山。
吴晗副市长看到八宝山的这块地方非常适合作为革命公墓:一是八宝山离市区不太远,交通方便,便于开展纪念活动;二是环境特别优美,且公墓四周绿化很好,环境幽雅;三是不占用农田和耕地。
但是有一件麻烦事,就是八宝山里有褒忠护国祠,那里住着一类特殊人群,那就是太监,是太监养老的地方。太监从清朝灭亡后,就群居在这里。
护国祠经过十年的发展,里面已拥有各类土地近500亩,这个小天地类似世外桃源,太监们安居乐业,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,与外界接触不多。他们毕竟和普通人有些区别,现在要让那些太监迁走,他们很难融入社会,所以说这样的搬迁比平常的搬迁难度大。
太监与外界很少来往,他们不愿外人来窥视他们的生活。现在听说政府要他们搬走,建革命公墓,太监们个个是人心惶惶,一百个不愿意,他们担心自己走出祠门,生活无着落,世人鄙视的目光和轻蔑的态度让他们惧怕。
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筹备组,很快拿出了一个搬迁安置太监的方案,太监们被分别安置在了附近三处大的庙宇中,确保吃穿不愁、生活方便,并保护他们的隐私,于是太监们愉快地接受安置,搬迁走了。
此后,褒忠护国祠结束了太监庙的历史,八宝山上开工建设革命公墓。革命公墓建成后,只有烈士和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