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有两种“零付费”骨灰安葬方式,分别为自然葬和海葬。

骨灰安葬

自然葬采用特殊木质的骨灰容器,大约半年内即可自然降解,骨灰随之融入大地。整个葬区不建墓基、墓碑和硬质墓穴,是继骨灰海葬之后,本市推出的又一项生态普惠安葬方式,具体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安葬于景观生态葬区,并以植树、植花、植草等进行美化,不建墓基、墓碑和硬质墓穴,且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,只是一片草坪,前有杨柳,后有松柏,旁边则是一片湖水。崇尚回归自然,提倡精神传承。人们可通过二维码、电子墓碑、集体共祭、日常祭奠等多种方式进行追思。

自然葬

据了解,在2017年3月份,北京市已正式推出“自然葬”这种殡葬方式,那时,北京可实施骨灰自然葬的墓园有两家,分别为朝阳区长青园墓区和北京市太子峪陵园。到2019年北京又新增5家公墓开展自然葬服务,昌平区天寿陵园“和煦园”、佛山陵园“平安苑节地生态示范园”、景仰园骨灰林,延庆八达岭陵园正在进行节地生态公墓建设验收。

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,采用自然葬方式安放亲人骨灰,市民不用掏一分钱,每份骨灰安葬成本价为4000元,全部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公墓,用于业务办理、购置可降解骨灰容器,提供告别、安葬仪式、日常祭扫、共祭等礼仪和安葬服务。此外,每份骨灰海撒的补贴费用也是4000元,海撒时可随行6位亲属。

海葬

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2018年北京市民政工作会议上透露,2017年,北京生态葬比例达43.85%,全国领先。他指出,2018年,北京将加大殡葬惠民力度,完善基本殡葬服务制度。其中,将启动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修订立法调研,研究制定全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、规范公益性墓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,继续全面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。而且在2020年前后要在全市基本推广开来。

目前,北京市共有12个殡仪馆,包含2家市级殡仪馆和10家区级殡仪馆。自2014年至2018年北京市火化遗体分别为90919具、90436具、969699具、97538具、101694具,基本呈现小幅增长趋势,火化区的火化率已连续多年保持100%,位居全国前列。

针对骨灰安放情况,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,安放骨灰分为选择传统墓穴安葬方式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。北京市一直积极探索节地生态安葬发展新途径。1994到2018年,共举办485批次骨灰撒海活动,2.17万余份骨灰投入到大海的怀抱,2018年全年为京籍逝者完成骨灰海葬2760份,为435位京籍逝者提供骨灰自然葬,提供骨灰立体安葬105份。

北京骨灰撒海数据

殡葬模式,各地俗成有因,各有不同。但在尊重各民族、各地习俗的同时,确有必要推崇“来于自然、回归自然”的原则,实行树葬、花葬、海葬等自然殡葬方式,让先人“灵归自然、身滋大地”,不失为一种科学、清廉、俭朴、大方的方式。